面对多个行业人手严重短缺,特区政府6月13日宣布采取多项措施应对,既为建造业和运输业推出总配额达2万人的输入劳工计划,也会优化「补充劳工计划」,包括阶段性开放26个原本不接受申请的职位,并持续加强培训本地劳工。行政长官李家超同日表示,有关政策的前提是保障本地工人就业机会和工资,当局也会着力培训本地工人,吸引他们重投劳工市场。
由于人口高龄化,香港出现结构性劳动人口缩减。本地劳动人口(外籍家庭佣工除外)由2018年368万人的高峰下跌至2022年的346万人。低技术劳动人口减少约160 000人。为纾缓人手短缺的问题,特区政府已加强培训及就业服务,并计划调高指定雇员再培训局课程学员的再培训津贴的每月限额,鼓励及支援更多雇员接受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然而,特区政府仍需采取其他相关措施,确保劳工供应可支持香港的长远发展。
经详细检视后,特区政府会同时采取两个方法应对劳动力短缺:
一方面参考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为建造业和运输业推出相若的输入劳工计划;
另一方面优化现有的补充劳工计划,让其他行业也可补充人手。
方法一:建造运输推出行业输入劳工计划
名额:2万人
涉及职业:建造、航空、公交司机等
工资水平:不少于香港相关职位每月工资中位数
亮点:可居住在内地
行政长官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多个行业正面对人力短缺问题,相关决策局会听取业界意见,并因应不同行业情况提出解决方案。除劳工及福利局于今年六月推出「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外,发展局和运输及物流局亦会推出行业输入劳工计划,主要的特点及准则如下:
容许建造业及运输业的雇主在符合指定准则的情况下申请输入劳工配额。两个行业输入劳工计划的配额上限共20 000个,建造业占12 000个,运输业界占8 000个,当中航空业占6 300个及公共小巴/客车行业占1 700个。每个行业输入劳工计划下获批的输入劳工配额总数,不应超过各自的配额上限;
定期就行业输入劳工计划的实施情况向劳工顾问委员会(劳顾会)汇报;
申请须由相关决策局/部门的指定人员按照订明审批准则作出决定;
雇主必须与输入劳工签订标准雇佣合约,并须在合约期开始时缴付「雇员再培训征款」;
人手比例一般与「补充劳工计划」一致,即1:2(一名输入劳工对两名全职本地员工);
输入劳工的工资必须不少于香港相关职位的每月工资中位数;
申请人如提交在申请前四个月内经相关决策局/部门指定途径进行招聘的证明,会被视为已符合本地招聘的规定;
容许雇主选择(i)为输入劳工安排在香港境内的住宿;
(ii)在内地为输入劳工提供住宿;
或(iii)让输入劳工在其位于内地的住所居住;
以及如拟输入劳工为内地居民,雇主必须经由内地相关机构核准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招聘输入劳工。
方法二:优化补充劳工计划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
涉及职业:文员、服务员、侍应生等26个职位
亮点:「松绑期」2年
除推出行业输入劳工计划外,特区政府亦会优化「补充劳工计划」的涵盖范围及运作,包括:
暂停执行「补充劳工计划」下26个职位类别及非技术/低技术职位一般不得输入劳工的规定,为期两年;以及
加强向雇主发放申请资讯、精简核实申请资料的程序,及优化咨询劳顾会的工作流程。
「补充劳工计划」的其他主要规定将维持不变。劳工处会公布绩效指标,在三个月内完成处理该计划下通过甄别的申请。「补充劳工计划」会易名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示,在现有计划下,26个属于非技术或低技术类别的职位一般不接受申请,但计划优化后,当局会暂停执行这项规定两年,让这类工种也可经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提出申请。
在现有计划下,以上26个属于非技术或低技术类别的职位一般不接受申请,但计划优化后,当局会暂停执行这项规定两年,让这类工种也可经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提出申请。
特区政府的目标在是7月推出建造业和运输业的输入劳工计划,相关决策局或部门会在计划推出后六个月内检讨推行情况;「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拟于第三季推出,当局会在计划两年期届满前适时检讨。
行政长官:前提须保障本地就业
李家超当日出席行政会议前会见传媒时说,香港已全面通关,社会全面复常,多个行业及工种反映劳工短缺。特区政府的方案旨在应对有关问题,大原则是要保障本地工人利益。首先要保障本地劳工优先就业,只会针对人手明显不足的行业输入劳工;第二要保障本地劳工工资收入,输入劳工的工资不可低于相关职位的工资中位数;第三要以培育和增加本地劳工为主,引入外地劳工只属辅助性和非永久性措施。
李家超表示,政府会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以多元措施改善人力短缺,包括与业界扩大招聘、培训、增强技能、简化工序、改善工作环境,以及推广科技应用、提升生产力等。